11月3日下午,民族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张伯瑜教授应邀来武汉音乐学院作题为《怎样从音乐角度审视丝绸之路》的学术讲座。作为“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系列讲座的第一场,其信息量之大、学术视野之广、视角之独特让在场师生大开眼界。讲座由《黄钟》副主编孙凡教授主持,音乐学系郑荣达、蔡际洲、孙晓辉以及作曲系匡学飞等教授聆听了讲座。
张伯瑜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自己的考察经历,给在场师生展示了重走丝绸之路时调查音乐品种、参观历史遗迹的见闻。一系列的图片和视频,生动再现了从西安、兰州、通渭到喀什库尔干、吉尔吉斯斯坦、伊朗这条古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并由此引出其对丝绸之路音乐内涵的思考。张教授认为,丝绸之路包含“地域的路”“文化的路”“历史的路”“现实的路”四条道路。
随后,张伯瑜教授针对“在音乐的视域下,丝绸之路的意义何在?”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丝绸之路体现了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诞生出丝绸、茶叶和瓷器,商业的交流打开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大门,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生产、文化、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使他们在相互理解中和平共处。其次,音乐在跨文化交流中作用重大。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不断融合、促进,给人们带来跨越语义层面的审美效果。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这对沟通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丝绸之路这种“小传统”的交流是打破由“西方化进程”所导致的精神世界被西方统领的局面的有效尝试。
讲座最后,到场师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这场讲座的感悟,也让大家更加期待随后的三场讲座。
原文链接:http://www.whcm.edu.cn/info/1146/18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