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上海音乐学院获悉,中国音乐史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应时于 6 月 12 日 8:45 去世,享年 87 岁。

      中国古代音乐史被认为是 " 哑巴音乐史 ",一方面鲜有乐谱流传,即使流传下来,独特的记谱法如同 " 天书 ",极其晦涩,难以被破译。上海音乐学院素有古谱研究的传统,陈应时是开拓者之一。他从 1979 年开始关注《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皓首穷经四十载。其间发表敦煌古谱研究论文 50 多篇,专著一部,成果斐然,享誉海内外。

在海内外研究古谱的专家、学者中,陈应时独树一帜,首创 " 掣拍说 " 理论,并对乐谱定弦、节奏、同名曲重合等疑难问题做出了合乎逻辑的解译,因此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一等奖和第 26 届小泉文夫音乐奖。

       20 世纪以来,国际敦煌谱研究成就的最高话语权一度为日本学者垄断,陈应时凭借一次次突破,终于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学者的后来居上。他不仅潜心研究,还与海外学者频繁互动,将海外研究成果翻译成中文。从 1987 年起,他在世界各地巡回讲学,并把流散在海外的敦煌文献原件找来细细研究。

       除了译谱,陈应时还致力于让敦煌古乐在舞台上重现。1989 年,他发起成立了中国古乐团,举办《唐朝传存的音乐》音乐会,奏唱了日、英、德、中等国学者解译的敦煌曲谱及其他唐传古谱。

       2018 年 5 月,上音敦煌古乐作品大型舞台创作项目 " 古乐 · 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 " 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包括 13 首陈应时教授研究成果中的解译精品。

       2018 年," 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 " 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

       2019 年 1 月,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把陈应时译谱,作曲家朱晓谷、李墨编配的敦煌古乐《品弄》《水鼓子》等作品带到了维也纳。音乐会上,演奏者们使用敦煌仿制乐器,穿上有敦煌元素的服饰,配合流动的多媒体画面,仿佛从壁画中走来,带领观众触摸历史。神秘的敦煌古乐在舞台上复活,传递来自东方的古老问候。

      2019 年 1 月,陈应时译谱的敦煌古乐作品在维也纳上演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吴桐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ee31c1e8e9f09730f5a87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