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为期5天的首届闽台音乐周在福建福州落下帷幕。本届音乐周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与台湾国际新象文教基金会联合承办,福建省歌舞剧院、福建省大剧院协办。音乐周聚集了京、沪、闽、台两岸四地的顶尖现代音乐人,旨在推动海峡两岸现代音乐的交流。今后,闽台音乐周将由两岸同胞轮流承办,成为海峡两岸的现代音乐沟通的重要平台。
闽台音乐周的京、沪作曲家、学者主要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领导、资深教授,如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李吉提教授,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姚恒璐教授、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宋瑾教授,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刘湲教授;著名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著名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韩钟恩教授,著名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温德清教授台湾更是组成了豪华阵容,许博允、马水龙、潘皇龙、王正平、洪千惠等权威现代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悉数来闽。这既表现了他们对本次会议的重视,也表达了对两岸音乐交流的热切期望。福建省老中青三代作曲家也登台亮相,如著名作曲家、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一级作曲郭祖荣、著名作曲家、福建省音协副主席章绍同,著名作曲家、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一级作曲吴少雄,青年作曲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向京教授,青年作曲家、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张建国,青年作曲家、福州大学人文学院葛清等;以及著名音乐理论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教授、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曾宪林、吴思富;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安鲁新、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安潮,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吴春福,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卢广瑞教授、华侨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檀革胜,南京艺术学院许扬宁博士、福州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黄青副主任,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李晖等。闽台音乐周的音乐人基本代表了海峡两岸现代音乐创作当下的水平。不仅让大陆对台湾现代音乐的整体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让全国更加关注福建现代音乐创作的现状。
本次音乐周召开了五场研讨会、三场现代音乐会、一场歌曲音乐会。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连续三个晚上演奏京、沪、闽、台作曲家创作的现代作品专场音乐会。以往的研讨会作品讨论由于经费、场地等原因,往往用播放CD的方式进行讨论。现场音乐会与研讨会结合成为本届音乐周的亮点。现场演奏为作品讨论提供了立体、直观的体验。从听作曲家作品、让作曲家自己解释创作意图到大家讨论这个作品,这样层层挖掘,使得讨论能更细致、全面、深入,给听众更多的启发。
大陆音乐作品展示以福建作曲家为主,京、沪著名作曲家也拿出了力作参演。音乐周展示了老一辈福建作曲家典雅、从容、睿智的一面,也为福建推出了一批新人。尽管在技法上不够完善,他们的朝气、对音乐深度的不懈追问引起了两岸音乐人的关注。福建的现代音乐创作在国内还是比较活跃。台湾现代音乐因与国际接轨早,作品显得比较成熟、完整,演奏的专业精神也让大陆同行折服。同时,大陆的现代音乐作品也获得了台湾专家的充分肯定,其中的一些作品让他们甚为嘉许。
三天的演出带来了许多新的尝试,让人耳目一新。站着弹古筝、用弦来拉古筝、将七把大提琴搭配一支琵琶、几种笛子轮番演奏、六根棒子的马林巴演奏、音响的多重组合、音色的混搭、音乐技巧中的延长、拉伸、反复等方面也得到了展示。这些新鲜的尝试无不冲击了福建观众的视听。
闽台音乐周的研讨会,两岸音乐人围绕着当代音乐的民族性、时代性、个人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两岸专家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不能照搬西方的老路,而是在充分消化、吸收西方音乐创作理念、技法的同时,有机地结合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从传统文化寻找资源,注入鲜明的中国元素。本次两岸音乐作品从标题、乐器选择到内容的挖掘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中华传统风韵成为两岸音乐人共同的灵感源泉,也是中国音乐人在遭遇西方音乐时底气、自信的根基,这恰恰是两岸血脉相通的体现。
对当代音乐的品格定位、当代音乐与大众如何互动的讨论成为研讨会的焦点。当代音乐也有音乐属性,是要反映人类心灵的世界,是丰富情感的表达。当代音乐一些过于先锋的探索,流于炫耀技巧,反抗传统。一些专家认为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相比,是一种断裂,对现代音乐远离大众的清高姿态表达了不满。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当代音乐更多的是个人属性,而不要一下子就用公共性来束缚个人才情的充分发挥。
创新是现代音乐的根本原则,失去了探索,现代音乐也就没有了生命。时代在变化,观念在改变,现代音乐必须对活生生的现实给与答复。他们先锋的探路行为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而观众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也有一定的滞后性,贝多芬的音乐一开始也备受冷落。如何处理创新的度成为最为复杂的点。既要保证是新鲜的,有创造的,又要尊重观众基本感性期待和音乐经验。现代音乐的难题也是整个人文艺术遭遇的困境。但是,现代音乐的最鲜明特质就是敢于尝试,为现代音乐营造一个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以更包容的姿态去面对,才能孕育出更多、更好的现代音乐作品。
目前的讨论说明,这现代音乐螺旋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对西方作曲技术盲目跟风、狂热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作曲家已经对过份地玩技术失去了兴趣。开始注重观众的态度,先锋的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而不再是目的。中国现代音乐个人化方面没有西方人做得那么彻底,始终照顾到中国独特的审美趣味,也更多地为观众考虑。
闽台音乐周给福建的现代音乐作曲界、教育界、理论界、演奏界、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震撼,影响深远。福建的作曲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福建的乐团第一次遭遇了现代音乐。福建演奏家目前对现代音乐还比较陌生。福建的观众从来没有这样全方位地接触现代音乐,大批高校的老师、学生观看了演出,重新反思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
首届闽台音乐周的顺利举办为海峡两岸现代音乐交流打响了第一炮。本次音乐会严肃、高雅、厚重,是当下海峡两岸现代音乐创作的一次总的展示和交流。在探讨两岸现代音乐发展的同时,增进了两岸同胞的友谊,找到了共鸣,加深了感情。闽台音乐周的定期举办为海峡两岸现代音乐交流构建了宝贵的平台。可以预见,两岸艺术家在不断地碰撞、彼此的学习之中,新的创作高潮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