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他是雷神——是丘比特,是天庭的咆哮者,音乐的普罗米修斯。

     
巴赫是已有之物的完善者。莫扎特是音乐上惟一最明亮的耀眼瞬间。贝多芬则是力,是扼住那不曾向任何人或神低头的命运的咽喉的人。他宣扬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的准则,在身后留下了任何一名作曲家从未创造出的最强有力的音乐。

    
是谁,或什么,要求他将生命如此地倾注于音乐之中?没有人,没有事,也没有任何原因令他如此。当时正值美国和法国革命,没有一个政府首脑比贝多芬更致力于个人的尊严和平等。

    
激情,力,个人的骄傲以及存在于一切中的独立性。

   “
我不想介人你们的伦理体系,他有一次写道,强力是杰出者的品行,那就是我。他弥留之际的一件轶事已成为贝多芬文献的一部分: 3月26,维也纳的天空电闪雷鸣,仿佛整个城市在大放悲声。一声惊雷震响在贝多芬临终的崖内。这位永远的板逆者衰弱地举起不屈服的拳头,接若他向后例下,死去了。

    
这种故事才应该是真实的,

它比引用这位作曲家抱怨自己腹泻的信件,或历史学家对于他是否曾因耳聋而试图自杀的猜测要来得高贵。

    
文学告诉我们,他的宗教就是自由创造性自我证实自身的权利。
   “
和谁在一起我有必要检验自己的强力?”他问。
    
以及:和不相信我的人……我不能也不会与之合作。
    
    
另一个著名的故事涉及到两位同时代的伟大德国人贝多芬和歌德。这是这两位伟人的老朋友、德国作家伯伦塔诺(Elisabeth  Brentano}在一封信中讲述的,发生在某次两人一起散步中:
    
整个王室,(奥地利的)皇后和亲王们迎面过来。贝多芬说:继续挽着我,他们应该让路给我们,而不是我们让他们。歌德不同意,感到颇为馗尬;他松开贝多芬的手臂,摘下帽子站在路边。贝多芬则袖着手,径自走过那些亲王们,只在他们走到一边让路给他并纷纷兴高采烈地向他致意时,才轻轻推了一下帽子。他在另一边停下来等着歌德,后者低头站着让队列从身边经过。你瞧,贝多芬说:我等着你是因为我尊重你,你也应受尊重,可是你太抬举那些人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在(贝多芬,创造者》( Beethoven, the Creator, 1927)中写道:
    
他不是牧羊人,他是率领牛群的公牛……在描绘他的肖像的同时,我也描绘了他的同类我们的世纪,我们的梦,我们自己……欢乐。不是灵魂在阴暗一隅将自己吞噬的粗俗的欢乐,而是为战胜苦难折磨而挣扎奋斗的欢乐,是战胜自我的欢乐,压倒并拥抱命运的欢乐……巨硕的公牛张着狂暴的眼睛,昂着头,屹立于高山之城、深渊之侧,吼声回荡,超越时代……


    
    
没有一位作曲家比他更献身于人类的奋斗。巴赫为上帝的荣耀而创作,莫扎特出于天才的横溢(也因为他要吃饭),贝多芬则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施于世界。
    
他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的性情极为恶劣——用传记家的话来说,过度的欲求被他看成是符合常规的良好举止。他一生都谎报自己的年龄。无论在职业上或私人关系上,他几乎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作为钢琴家兼作曲家,他故意在乐曲结尾处加颤音,因为他喜欢为难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一些是我的死敌。他预言他的同行碰到他的变奏曲时会出丑的
    
这简直是一种不大光彩的暗算。

贝多芬、荷马、摩西
    
比才论艺术巨擎:像你一样,我把贝多芬置于最伟大之上,最富盛名。带合唱的交响曲对我来说是我们艺术的巅峰。但丁、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荷马、贝多芬、摩西!——在我看来,无论是创造了神圣形式的莫扎特,强有力、宏伟而独特的韦伯,还是气势磅礴的戏剧天才迈耶贝尔,都无权争夺那巨人泰坦’(音乐的普罗米修斯’)的王冠。

    
他是骄傲的。普鲁士国王赠给他的金鼻烟壶,按照惯例是礼赠大使的。
    1801
年,年仅30岁的贝多芬得知自己即将耳聋,他写道:我必须承认我过着悲惨的生活。他沉酒于自怜之中。不久后又写道:你几乎难以相信,过去的两年中我过的是怎样空虚、悲哀的生活。
    
然而: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会完全压倒我。

德彪西比较莫扎特和贝多芬
 “
自然,天才可以没有品味,贝多芬便是一例。而另一方面,身为天才的莫扎特则有最雅致的品味。


他创作了什么?
    9
首交响曲,其中5首名列历史上最伟大的12首之中;5首极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1首通常被认为是最好的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其中有些被认为是最精致的(勃拉姆斯和海顿可与之媲美);32首钢琴奏鸣曲(这是另一种经他完善的体裁);6首弥撒曲,其中1首达到或接近巴赫《b小调弥撒曲》的水准;10首序曲;10首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5首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大量风格多样的器乐曲;一部歌剧,是公认的杰作。

斯特拉文斯基论扼住命运的咽喉
    “
贝多芬是法国革命的朋友和同时代人,他对此始终保持信仰,甚至在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那些有着席勒式脆弱神经的人道主义者背离革命,希望在戏剧舞台上用纸剑消灭暴君时亦是如此。贝多芬这位平民天才骄傲地背向那些国王、亲王和贵人这就是我们热爱的贝多芬,我们爱他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他雄壮的悲伤,他发人深思、令人感动的奋斗,还有他扼住命运咽喉那铁一般的意志

    
有研究将贝多芬的生平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模仿期(17921803)、外在期(18031817)和思考期(X8171827}。更常见的说法是早期、中期和晚期,或青年、中年和晚年。


早期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最早的21首钢琴奏鸣曲、2首交响曲、8首小提琴奏鸣曲、著名的6首弦乐四重奏,第一号至第六号,o}.18,以及5首钢琴协奏曲中的3首。至少有2首钢琴奏鸣曲极为著名:第八号,c小调  “悲枪和第十四号,升c小调月光”-—这不是他定下的标题,也不是为浪漫故事而写。这些年中他的创作基础是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

中期
    
这一时期他的耳朵聋了,开始是轻微的,后来渐渐完全失聪。这些年是试验性的、反叛的。贝多芬在长度、紧张和独特性上打破了作曲原有的规则。1804年出现了他的第三首交响曲英雄,专家们认为它打破了交响曲写作的基本原则。这一时期他还写下了著名的《拉苏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Op. 59,第四和第五号钢琴协奏曲,华美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曲第四号至第八号。还出现了几首更为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包括第二十一号,C大调华德斯坦和第二十三号,f小调热情”;他唯一的歌剧《费黛里奥》;及著名的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克罗采Op. 47

晚期
    
这时的贝多芬处于巅峰状态,他的作品被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的确卓越非凡。这时他完成了两首最宏伟的作品:《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以及最后的钢琴奏鸣曲,包括第二十九号,降B大调,著名的激情的汉马克拉维亚,被称为巨人般的。最后的弦乐四重奏第十二号到十六号也产生于这些年,它们被广泛认为与钢琴奏鸣曲同样深刻(有人认为深刻得难以理解)。其中包括第十四号,升c小调,一些批评家认为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弦乐四重奏,就如同汉马克拉维亚也许是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第九号交响曲》是最伟大的交响曲,《庄严弥撒》是少数最伟大的弥撒曲之一。
综观这一切成就,为什么贝多芬不是第一位,而列在巴赫和莫扎特之后呢?也许他是第一位。

    
行家们同意,在早期贝多芬和晚期贝多芬之间存在着意义重大的音乐上的发展但这并不等于否认早期贝多芬作品的价值。音乐人士说,除了形式和风格的改变,除了独立性和独特性,还有前所未闻的一种个人的表达一位专家称之为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

    
贝多芬本人钟爱的作品是他唯一的一部歌剧《费黛里奥》。写于1805年,以剧本《蕾奥诺拉》为基础,在1814年经过大规模修改,被认为其中的交响性质多于声乐性质(不必惊奇,这是贝多芬)。他为这部歌剧写了四首序曲,前三首称为((蕾奥诺拉序曲》第一、二、三号,第四首是《费黛里奥序曲》。今天演出这部歌剧时,通常以《费黛里奥序曲》开始,《蕾奥诺拉序曲》第三首则在两幕之间演出。

    
56年中,他写了5首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写了27;32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17;9首交响曲,莫扎特41;一部歌剧,莫扎特18;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7;17首弦乐四重奏,莫扎特26首。


柴科夫斯基论音乐上的神和基督
   “
我向他伟大的作品鞠躬但我不爱贝多芬。我对他的态度,使我想起孩童时对上帝耶和华的态度……如果说贝多芬在我心中的地位类似于上帝耶和华,那么我爱莫扎特,视他为音乐的基督……”
   “
我不会就音乐发表演说,也不讨论细节。但我要说,关于贝多芬,我喜欢他的中期,有时也喜欢早期,但从根本上厌恶晚期,特别是最后的四重奏。这里有一些微光别无其他。剩下的则是一片混沌,包围着难以穿越的迷雾,上面徘徊着注视这位音乐耶和华的精灵。

    
贝多芬出生时,德国尚未组成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有大约250个州的松散团体,各地都有自己的法律、税收、军队、风俗。神圣罗马帝国仍然存在,从9个最重要的州选出一名选帝侯担任皇帝。这些州是: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布伦瑞克——吕纳堡、科隆、美因兹、汉诺威和特里尔。科隆选帝侯的领地是波恩,贝多芬在那里出生并度过早年的时光。作曲家的祖父是一位受过训练的音乐家,1733年成为波恩选帝侯教堂的男低音,后被任命为乐长。他的儿子远不如他技巧娴熟,是一个男高音和平庸的钢琴及小提琴教师,娶了选帝侯夏宫中一个厨师的女儿为妻。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即作曲家贝多芬)生于1770年。

    
年轻的贝多芬很早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4岁起就由一个专制的、酗酒的、有时粗暴的父亲严酷地施教于他。孩子最擅长的乐器就是钢琴。
    12
周岁之前,他开始最早的真正的音乐课程,就学于一名宫廷管风琴师。1213岁时,他的教师给了他一份工作,在宫廷管弦乐团任拨弦古钢琴师,1314岁时他成为宫廷副管风琴师,首次拿到一份年薪—150弗洛林,相当于今天1000美元。他在1787年于维也纳的短暂访问中遇到了莫扎特。传说莫扎特对贝多芬的即兴演奏才能印象深刻,他说:看看这个年轻人,他会引起轰动的。没有人能证明这个故事,也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是个好故事,莫扎特应该说这样的话。贝多芬回到波恩,在一个改组过的宫廷管弦乐团演奏中提琴。1792年他父亲去世后返回维也纳。

    
在波恩那些年里,华德斯坦( Ferdinand  von  Waldstein)伯爵成为贝多芬的朋友,他是一位有才华的音乐家,也是新任选帝侯法兰西斯(泰蕾莎的么儿,哈布斯堡皇帝圆舞曲约瑟夫二世的兄弟)的好友。贝多芬后来献给华德斯坦他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之一,第二十一号,C大调(Op. 53 ) 

    
伯爵在他赴维也纳时,向他致上诚挚的祝福:亲爱的贝多芬,你去维也纳实现你长期以来的夙愿。莫扎特(他逝于1791125)的守护神仍在悲痛哀悼她钟爱的人之死亡……刻苦工作吧,从海顿手中接过莫扎特的灵魂。你真正的朋友华德斯坦。

    
历史学家怀尔(Will)和杜兰特(Ariel Durant )描绘了贝多芬抵达维也纳的情景,他的余生都在那里度过,有一段时间先后师从海顿和萨利耶里(莫扎特最不喜欢的意大利人)

    
到达维也纳,他发现这座城市充满着竞相争夺保护人、听众和出版商的音乐家,他们轻蔑地看着每一个新来者,从这名来自波恩的年轻人身上没有找到一丝无戒备的诱人之处。

    (Anton Esterh}zy
〕说他是摩尔人,他矮小结实,肤色很深(埃斯泰哈齐),麻脸,上牙覆盖着下牙,鼻子宽平,双眼深陷,带着挑战的目光,像一头公牛,戴假发,名字里有一个。他无论在公众还是对手中都不受欢迎,但他很少不救助朋友。
(
这最后一点并非所有人都同意。)

     
贝多芬也认为他的容貌不怎么样。噢,上帝,他在1819年呼喊有我这样不幸的一张脸,是何等的灾难啊!”

    
这时的维也纳,旧有的拨弦古钢琴和新式的钢琴正在竞争,钢琴胜利了。首先是巴赫的一个儿子,随后是莫扎特,接着是海顿转向了钢琴。贝多芬在维也纳成为著名的钢琴家,在音乐保护人的家中开音乐会。

    
贝多芬的举止和他的外表相比,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善。尽管是无可争议的天才,但他也许是这排行榜上最令人不快的音乐家——不是瓦格纳那种低劣的人,但完全令人不快。然而这从不妨碍人们对他的精神和作品大加赞赏。

《新葛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说
    
贝多芬的英雄主义体现在他性格的力量,他的独立性与自由意志,他的耳聋,他追求一个女人的执著的痛苦和失致,以及他独自将苦难转变为积极的艺术图景的明确能力。

历史学家杜兰特说
    1824
2月,他完成了《第九号交响曲》。他在其中竭力表达他最终的哲学——欢乐地接受命运——他打破了所有古典秋序的束缚,狂幕的君主意志将他骄傲的力量引入剧烈的狂喜之中,栖牲了旧神秋序,让位于新神自由在大量打破圣坛中,本应像支柱一般捉立出来的主题完全消失了,只留下隐密难解的影像,乐句看来过分地持续反段;偶然的柔和与平静被突然闯入的很强音压倒,仿佛在一个疯狂而不负责任的世界里大发雷霆。但是,并非如此,一位大学者托维(D. F. Tovey)反驳道,在这丰富凌乱之中,有一种形式的极端简单,掩藏着对细节的精雌细琢,它乍看也许令人迷惑,但我们最终会意识到,它完全是和形式本身一样简洁自然的思想达到其合理结论的过程。

    
你必须相信传说中的一场音乐对抗的结局。1823年罗西尼的歌剧征服了维也纳,正如它们已征服了欧洲其他地方。面对旋律优美的罗西尼,贝多芬的支持者只有一首冗长严肃的《庄严弥撒》,和一首长长的、打破常规的《合唱交响曲》。谁会举行这些严肃作品的音乐会来和罗西尼的歌剧竞争呢?有人邀请在柏林举行音乐会,但忠实的维也纳人拒绝了,坚持他们大师的伟大作品应在家乡上演,而不是在某个遥远的决赛场。维也纳音乐会于182457日举行,节目单上有一首序曲,《庄严弥撤》的四个部分,还有《第九号交响曲》。音乐会结束时,耳聋的作曲家站在舞台上,背对观众,不知道他们的反应。直到转过身来,他才看到一双双热情鼓动的手掌。

    
然而,公众对这次音乐会(以及贝多芬的音乐)并不是一致肯定的。罗得岛首府普罗维登斯的一位批评家写道:我的整体印象是,这场音乐会由印地安人打仗时的呐喊声和野猫的狂叫声组成。英国评论家罗斯金(John  R.uski}i)写道:贝多芬的音乐在我听来,就像打翻了一袋铁钉,而到处又掉下锤子。

德彪西论《第六号交响曲》
    “
要说我对贝多芬缺乏尊重,那是荒谬的,但像他这样的天才音乐家可能比其他人更盲目地犯错……不能指望一个人只写杰作.如果说《田园交响曲》是杰作的话,这个词用在他的其他作品上就失去了力量……这就是我想说的话。” 
    
早期持异议者有门德尔松之父亚伯拉罕:你们那没完没了的贝多芬,他对儿子说:只是一个恼火的家伙、江湖骗子,他的作品简直是噪音。但亚伯拉罕是位银行家,所以在感觉问题上对他应该宽容些。

    
贝多芬在忍受了3个月最后的痛苦之后,于1827326日逝世。肺病是一个确定的死因,验尸报告上还存在许多其他内部问题。30000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舒伯特是持火炬者。墓碑上刻着他的出生和死亡日期,还有——贝多芬。

    
没有耳聋的贝多芬还会是贝多芬吗?那壮烈的搏斗——天才作曲家和完全失聪的搏斗难道不会以别种方式成为他音乐的一部分?你不必是渊博的音乐理论家或心理学家,就可以知道他所受的折磨必定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但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方向?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当然不是一个新的专题,对此感兴趣的人可以去阅读大量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