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国家歌剧院(Staatsoper Berlin)
弗里德里克二世在1740年继位后不久,便委托建筑师克诺贝尔斯多夫为他建立一个新的歌剧院。就在这一年,刚刚接受任命的宫廷乐长格劳恩被派往意大利挑选歌手,并前往法国寻觅舞蹈演员。1742年12月7日,新落成的歌剧院以格劳恩的新作《凯撒与克莱奥帕特拉》的演出拉开了帷幕。在随后的几年中,这里的歌剧演出季从11月延伸到第二年3月,每星期演出2次,并且在特殊的日子里加演。一般来说,相同的剧目很少会重复4次以上,每个演出季还会上演2部新作品,通常这样的机会都被格劳恩一人包揽了。在演出中,格劳恩边弹羽管键琴,边指挥由35位演奏员组成的乐队。在一般情况下,观众仅限于王室成员和他们的客人,但是在弗里德里克二世的命令下,所有的军官必须出席,而着装适宜的平民也可以参加。由于弗里德里克对于哈瑟的意大利式的歌剧的偏爱,格劳恩便按照这种样式来写作他自己的作品。在19年的时间里,共有29部格劳恩的作品被搬上舞台,同时自然也有许多哈瑟的作品得以上演。这时的宫廷歌剧院虽然已经任命了管理人员,但是国王本人显然对于这里上演的作品握有生杀大权,他仔细审查宫廷中所有的歌剧制作,选择脚本,指导服装及布景的设计,甚至为某些演出的作品写咏叹调,比如他曾经为格劳恩的《柯里奥兰》写作音乐片段,还曾经为格劳恩的另一部歌剧写作法文的剧本,再由宫廷中的诗人翻译成意大利文。当时,柏林的这个歌剧院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剧院之一,有着一段极其漫长的辉煌时期,直到19世纪晚期才被其他歌剧院所超越。
当时,这个歌剧院网罗了一批极为出色的歌唱家,使演出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在1756年开始的“七年战争”期间,歌剧院被关闭,剧院的演员也被遣散,其间,格劳恩也在1759年与世长辞。战争之后,歌剧院于1764年12月20日重新开幕,巴赫的学生阿格里科拉被任命为新的宫廷作曲家,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有阿格里科拉的一部歌剧的演出才使歌剧院恢复了往日的辉煌,并且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于意大利歌剧的兴趣。最早的德国女高音格特鲁德·伊丽莎白·玛拉于1771年的出现和1775年赖夏特被任命为宫廷乐长,都在很大程度上重建了歌剧院的声望。
随着公众和宫廷中对于德国歌剧的兴趣不断增加,意大利歌剧逐渐失去了往日独占舞台的地位,也势必影响到宫廷歌剧院中的艺术趣味。在1788年再次重新开张以后,赖夏特受到了威廉H世国王的重视,国王委托他专门为宫廷创作了一些作品。1789年,迪特斯多夫的一部清唱剧演出时,平民第一次可以购票进入宫廷歌剧院;同一年,这位作曲家的一部最著名的歌剧《布雷诺》在这里举行了极其成功的首演。尽管赖夏特在创作上一直以格劳恩和哈瑟为榜样,但是他的作品中的意大利倾向明显减少,更接近于在当时的民族剧院中上演的德国歌剧的风格,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他在这期间也为民族剧院写作。1789年,在赖夏特外出期间,意大利人费利斯·亚历桑德里被任命为第二乐长。两年后由于一场争论导致赖夏特离开了柏林宫廷歌剧院。1793年,亚历桑德里被更有才能的文琴佐·里基尼所取代,然而,无论是里基尼的意大利歌剧还是格鲁克著名的《阿尔采斯特》在1796年的上演,都无法激起人们对于正歌剧的逐渐下降的兴趣。1797年国王去世之后,宫廷歌剧院再度关门。虽然两年后赖夏特重返柏林,而意大利歌剧如昙花一现股再度活跃,但是大量泛滥的演出却再也没有达到以前的水平。
在1806年到1807年的法国占领期间,宫廷歌剧院悄然无声地度过了两年,直到1807年,它与民族剧院合并,但是在演出内容方面仍然各有侧重,民族剧院以德国歌剧为主,而宫廷歌剧院以意大利风格为主,更多地反映着国王的意愿和口味。此后,两个剧院在演出剧目上的对立也在公众当中引发了欣赏趣味上的争论,宫廷歌剧院无可置疑地得到了来自于王公贵族的支持,而民族剧院上演的德国歌剧则受到了富有的市民阶层的欢迎。
1843年8月18日,一场无情的大火将宫廷歌剧院化为灰烬。第二年12月7日,新落成的歌剧院以演出梅耶贝尔的《北方之星》而重新开幕,其中来自瑞典的著名女高音珍妮·林德首次在柏林登台亮相。新建的歌剧院增加了煤气照明设备,舞台和观众席都有所扩大。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尽管仅有少量重要的新歌剧在这里上演,但是柏林宫廷歌剧院的表演水平却达到了最高点。特别是在19世纪最后的10年中,歌剧院拥有3位杰出的指挥家:魏因加特纳、穆克和祖赫。1898年魏因加特纳离开宫廷歌剧院之后,理查·施特劳斯成为新的音乐总监,他为歌剧院的演出曲目中增加了新的内容。然而在1900年,国王威廉二世拒绝了施特劳斯的《火荒》的首演,因为他认为施特劳斯并非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此举导致了从此之后施特劳斯从不允许他的任何一部歌剧在这个城市举行首次公演。《火荒》在这里的演出是在1901年,而《莎乐美》则是在1906年。从1903年开始,宫廷在歌剧院的管理方面扮演了非常活跃的角色,如同最初在弗里德里克二世时期一样,威廉二世对于选择剧目和舞台设计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这种管理方式使演出的艺术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但是舞台的装饰却一直显示出奢华和富丽的一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宫廷歌剧院仍然继续进行歌剧的演出,但是在演出数量上有所减少。在普鲁士王朝成为历史的时候,宫廷歌剧院也走到了终点,1919年11月,它被置于德国文化部的管理之下,改名为国家歌剧院,并且任命了新的总监马克斯·冯·希林斯。希林斯成功地将歌剧院从以前的代表贵族情调转移到反映德国新的民主思想上,在保留原有的经典剧目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演出诸如布索尼、普菲茨纳和施雷克等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上。在1871年德国统一前,柏林歌剧院是普鲁土最好的歌剧院,此后则成为整个国家最好的歌剧院,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它进入了欧洲最好的歌剧院的行列中。在1850年到1918年的时期中,这里仅举行过3部歌剧的世界首演,而从1919年到1932年,却首演了12部新歌剧,其中有米约的《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等。在此期间,柏林国家歌剧院的演出剧目不断增加,已经明显超越了所有的歌剧院,比如在1926年到1927年的演出季中,一共有66部不同的作品被搬上舞台。在希林斯于1925年11月辞职的一个月之后,国家歌剧院举行了《沃采克》的世界首演,演出之前,指挥家克莱伯曾经对其进行了100多次排练。尽管这部歌剧的上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但是还是持续演出了23场,从而表明了柏林这座城市对于现代音乐的支持。1927年11月19日,经历了一年修整和改建的柏林国家歌剧院重新与观众见面,在新的总监海因兹·蒂特延的领导下,歌剧院的演出重点是德国作品,特别是瓦格纳的歌剧在这里常常有精采的制作,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过了拜洛伊特的演出水准。这个阶段歌剧院的指挥包括克伦佩勒、策姆林斯基和茨维格。
从1933年到1945年,尽管国家歌剧院试图为所有的柏林市民服务,但是它却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穆索尔斯基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进入了演出剧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他诸如贝尔格、兴德米特、克连内克、施雷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却遭到禁演。
1941年《月9日,柏林国家歌剧院被炸弹炸毁,当年的12月7日,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纽伦堡名歌手》在修整一新的歌剧院隆重演出,以纪念这座歌剧院成立200周年。然而,1945年2月3日,歌剧院在炮火中再度遭到摧毁。
1945年6月,新的柏林国家歌剧院的演员阵容重新组建,并在9月8日举行了第一次演出,剧目是格鲁克的《奥菲欧与优丽迪西》。在随后的10年中,虽然歌剧院的演出场所转移到了别的剧院中,但是在索尔蒂和富特文格勒等客席指挥的领导下,演出质量却有所恢复,剧目也不断扩大,威尔第和瓦格纳的重要作品都已经被列入歌剧院的保留剧目之中。1955年9月4日,以克诺贝尔斯多夫的原有设计为基础重新建设的歌剧院落成,上演了由康维茨尼指挥的《纽伦堡名歌手》。从1949年以后,担任过柏林国家歌剧院指挥的包括凯尔贝特、路德维希、马塔齐克、施泰因和休特纳等。歌剧院的保留剧目达到50部以上,其中包括许多俄罗斯和捷克作曲家的歌剧作品,如德沃夏克的《水仙女》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等。